[Look Back] 2011 – A complicated Year to me

Image Credit

時間過的真的很快,一下子就來到了 2011 年尾,而 2012 年也即將到來,如果不做一點回顧的話,那這一年是不是就這樣過了呢?因此,我想記錄下這一年所經歷過的故事:

2010 ~ 2011/01 : We made 6lurk !

What is 6lurk ?

6lurk 原先是 EragonJ 和 GodChess 兩個人在成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100級的專題,題目是要探討「建立在社交網站上的關係搜尋引擎」,因此我們以目前當紅的社交平台 — Plurk 為出發點,試著從海量的社交資料中尋找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進一步打造出符合社交型態的搜尋引擎。而之後再加入 Jerk 的專題「微網誌情緒詞彙分析」讓人們在尋找關係的同時還能夠及時回饋一系列最符合心情走勢的音樂,擴大了 6lurk 的使用性。

這是我們和教授討論畢業專題時的第一個構想,而誰也沒想到,在經過為期兩到三個月的 brainstorming 之後,我們最後還是採用了這個最初的點子,然後實作。

 tree -d -L 3 -C -h 

四個人,同心協力完成了將近半年的專題(實作的部份),Plurk / Last.fm / Yahoo CAS / CKIP / WMMKS Lab … 如果沒有這些服服及相關技術人員的協助,那我們也不可能有機會能夠完成這個專題,完成這一個完完全全屬於我們自己的作品。而其中所使用到的技術及一些架構,都是取材自以前的專案、工作時所學習到的成果,如果沒有過去的累積,我也沒有能力可以完成這個作品吧?

第一次 Lead 開發專案、第一次因為大家對於相關領域的不了解所造成的衝突、第一次的撕破臉決裂、第一次以系上的名義邀請外賓 – Plurk, Inc 的核心開發團隊參展 … 好多好多的第一次,都是因為資訊系的專題「必修」而發生。中間也許有很多另人失望、挫折的時候,但是我總是認為,如果我撐的過去,那等到日後再回顧的時候,一定會覺得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而這個想法,也在現在這個當下得到了驗証。

6lurk Team6lurk team

Related Posts:

2010/07 ~ 2011/02 : F2e Intern

還記得在 2010 / 07 月的時候,我懷著滿腔的熱血想去找個科技公司實習,剛好當時 E2e 的公司有一個人的職缺,而 Ijs 也很熱心的把我介紹給他,就因為這麼天時(剛好有職缺)地利(家住台北縣)人和(他們兩個剛好認識),所以給了我這個機會,讓我擔任這個職位。

如果要我做一個貴人排行榜的話,Ijs一定是榜上前三名!在台灣的資訊類領域其實不大,而在這個圈子裡面,Ijs 則認識了很多人,所以相對的也比其他人多了許多管道能夠提供我們這些後輩許多實習的機會。

我總是覺得,如果學生沒有多和這個現實的社會接觸,那讀再多書也是枉然。而這半年的實習,讓我提早了解什麼叫做「資訊業」的公司,也深入的去了解這個生態。在實習的這段日子,我有幸接手 JavaScript 界某位前輩寫的程式。而說實在的,當時的我什麼都不懂,遑論是要維護並擴充一個上千行的 JavaScript 程式碼。

而在瘋狂的 Google 及查詢 Manual 之後,我開始去了解 jQuery Plugin 的機制,然後熟悉它的語法,最後才上軌道,和後端的 Programmer 協合開發。而這個世界總是一環牽著一環,在得到實務開發經驗的同時(有許多經驗都是我在開發 6lurk 時使用到的),我也認識了更多 Hackers,也為日後一些暫時無法透露的機會鋪了後路。

Related Posts:

2011/02 : Plurkable

在經過這些開發 Javascript 的事情之後,我在過年的時候就因為太無聊而參考了 Tweetable 來設計一個 Plurkable 的專案,一來是可以打發時間,二來是可以練習開發 jQuery Plugin。不過誰知道,這個小小的玩具也幫上了一些人,真的是令人相當欣慰呀!

Related Posts:

2011/03 : Facebook Blocker

還記得盧文祥老師在我們做專題的時候,一直告知我們一個道理,而這個道理也是讓我大學四年來受益最深的東西:

無論什麼事情,都要從使用者的需求(User Needs)出發。

而 Facebook Blocker,就是在這個時候誕生了。在當時的 Facebook ,因為大量粉絲團及垃圾訊息入侵(現在這個現象有比較改善了),所以使用者的頁面上總是充斥著一堆垃圾訊息,想當然爾,我當然無法忍受。

所以在研究一陣子 Google Chrome Extension 的文件之後,我就打算著手開發一個簡單又好用的外掛,它雖小但是卻相當 Powerful,能夠讓使用者自己去決定哪些訊息要被過濾掉,哪些要被保留下來。

而這個外掛,也真的幫上了許多人的忙,也得到了許多人的回應,其中還有國外的 Blogger 特別為這個外掛寫了文章說明,真的是讓我這個新手得到了很大的鼓勵。程式設計師之所以會無償為這個世界開發一些更具便利性的工具,一來是因為自己有這個需求,二來則是希望這個工具也能夠因此改善這個世界,讓人們的生活過的更好。所以,就算是一個簡單的回應或是鼓勵,都是一種支持我們繼續開發下去的動力。

而目前的 Blocker 也更新到 1.1.1 版了,修正了許多之前使用者們提到的問題,也希望你們能夠提供更多的意見,讓這個外掛變的更完整。

Related Posts:

2011/06 : 「痂」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cM-58tTNyg&w=480&h=360]

縱有七情六慾,
從事服務業的人們仍需無時無刻地壓低姿態來服務顧客,
但是,在這個世界上,許多人都是以自我為出發點,
忽略了店員也是人的事實,甚至無視他們心境上的轉折。
如果,人與人之間都能互相退讓一步的話,
那一切,就會變得海闊天空了吧?

這是一個通識作業,真的只是一個「通識」作業而已,不過那是對別人來說。

對我來說,這是我在成大能夠留下回憶的最後機會。

這門課叫做「人際關係與溝通」,而拍一部和「人與人」互動的影片,則是這門課最後的期末作業。當老師指派這最後一次的作業時,總是有許多人在課堂上偷偷抱怨說「這只不過是一部通識課而已,搞這麼麻煩幹嘛?我只是想要拿個高分爽爽過就好啦!啊隨便找幾個影片用個影片隨便組合一下交差就好啦!」

沒錯,也真的有很多組這麼做,但是在我這一組,我願意自己扛下所有你們不想做的事情,但是只有一個要求,就是希望每一個組員都要選一個角色並參與這部片的拍攝。

在這邊我真的要再感謝一次我兩個很好的朋友的幫助:

如果沒有導演煊怪的幫忙,那這部戲一定是殘缺無比。最厲害的莫過於他能夠在有限的資源(兩個類單眼 + 一個腳架)中以技巧性的拍攝手法來彌補我們所不足的部分,這真的需要對分境及攝影有一定的熟悉度才能做到的。

而另一個就是良棋的火柴天堂,如果沒有他自彈自唱這首秦齊的代表作的話,那這部片一定也會因此失色許多,他獨特的嗓音在經過影片後製之後,為我們在劇情中帶入了高潮,讓觀眾能夠真的深入到主角的內心世界和我們一起體驗他的想法、思惟,甚至是能夠感受到他最真實的情緒。

我還記得拍攝完的週末,我們幾乎整天都關在房間裡面一直在調整影片,無論是運鏡、音效、字幕 … 等,我們都盡量做到最好。對煊怪來說,他大可以簡單幫我用用就好我也不會有什麼意見,但,他卻沒有這樣子做。整個影片反而因入他的投入而更臻完美,把一群沒什麼經驗的素人演員所拍出來的劣質影片經由巧手一揮而發揮出其 140% 的實力,這真的是相當厲害。

也是因為如此,我在離開成大之前,留下了一段特別的回憶,而這部影片,則是在還沒經過同學評選之前,就被老師預定為該門課的最後壓軸。謝謝你們。

Related Posts:

2011/08 ~ 2012/07 : Navy Life

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會有一年沒辦法在家過年,而這件事實,將在一個月後的過年夜時發生。說實在的,我真的對當兵這個制度相當反感,不過我也不想多著墨在這個地方,因為就算抱怨再多,還是也得回到那個冷冰冰的地方。

所以為了不要讓自己在這 11 個月後變成白痴,也不希望就因此浪費掉這段時間,所以我提出了「當兵 50 本書」的計畫。到目前為止,我已經看完了 10 本書了,如果有在觀注我網誌的朋友們應該不難發現,最近的幾篇文章都是 Book Review ,而它的目的一來是要記錄我看過的書目、二來則是要留下一些筆記,如此一來才不會讓自己在看完這些書之後就什麼都忘了,那其實和沒看過書是差不多的,我想。

如果有人想要推薦一些不錯的書目的話,也很歡迎留言給我,我會把它新增到我的預定計畫內的!

Related Posts:

Last But Not The Least

最後,預祝大家新年快樂,一起為 2012 這新的一年好好的努力吧 😉

[Book Review] 駭客迷宮 – The Insider

Image Credit : 1,2

我總是很喜歡看小說家利用文字的方式來描述駭客(根據 Wikipedia 的解釋,這個詞是指對電腦科學、編程和設計方面具高度理解的人)在入侵、尋找機密時的各種思惟及動作,特別是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去詮釋該角色,會讓我有一種身歷其境的感覺,彷彿在那充滿0與1的藍色虛空當中,鍵盤就是武器,網路線則是與世界溝通的橋樑,自己則是無所不知、無所不入的神。

但是這一本書在這方面真的沒有寫得很好,甚至是讓我有點失望。可能是在看過 Jeffery Deaver 的 「The Blue Nowhere – 藍色駭客」及 Dan Brown 的 「Digital Fortress – 數位密碼」後,我發現它在技術細節的描繪上面不如這兩本深入,而劇情的舖陳也不像 Dan Brown 一樣,讓你看到最後會有一種「幹,怎麼人會是他殺的」這種震撼感。

不過即使如此,作者伊娃卻在另一個主題上面下了許多功夫,也是我個人認為是這一本書很大的賣點,那就是「Social Engineering – 社交工程」。

從作者的個人簡介可以發現,她在金融界及資訊界都有相關的工作經驗。所以我個人推測,她對於金融業相關部門的工作流程及一些專業應該具有相當程度的了解,也是因為這般程度的熟悉,所以她在女主角利用社交工程去滲透整個金融組織的那幾段劇情中可以說是下足了功夫,讓讀者可以很直接的去感受那一段利用人性去攻防的過程。而書中也提到幾個重點供我們深思ー「社交工程師的目標不是科技,而是使用科技的人」、「保全系統最弱的一環便是:人類。」。

除此之外,作者也描述了很多在牌桌上爾虞我詐的過程。在打牌的時候,你要去觀察各個玩家們的各種小動作,哪怕只是眼神的不對焦,一個緊張的搓手動作,都會曝露出各種對你有利的資訊;而在你握有一手爛牌的時候,你更是要懂得如何虛張聲勢去欺騙玩家,利用最小點數的牌及一些瞕眼法去贏到幾萬塊美金。這些都是社交工程的延伸,也是在職場或是生活上可以應用的一些技倆。

最後,書中告訴我們,身為社交工程師所必須擅長的三件事情就是「糊弄、說服及說謊不眨眼」。當你熟諗了這幾項大原則,也許下一次,你就是打造駭客迷宮的那個人。

[Book Review] 勇往直前:我如何拯救星巴克 – Onward

Image Credit: 1, 2

還記得第一次進到星巴克的時候,是在那極具現代化的芝加哥機場。那是一個炎熱的午後,我和兩個朋友因為參加德州海洋公園(SeaWorld)的遊學打工團所以必須要從芝加哥機場轉機南飛至德州,但是當時的美國因為歷經了 911 恐怖攻擊事件之後,機場的出入境檢查就變得相當嚴格且繁瑣,因此光是走到轉機的大廳就花了我們將近 45 分鐘的時間,想當然爾大家也都累壞了。

沒有多久,我們就在大廳旁發現了星巴克(下圖是我從芝加哥機場網站找到的照片),但是因為我不喝咖啡,所以原本我對它並沒有太大的興趣,不過在疲勞及朋友的要求之下,我還是陪著他們走過去買了一杯飲料,但是沒想到,這一杯飲料完全顛覆了我對星巴克的第一印象。

「Hi Jack , It’s your Iced Tea and thanks for your visiting Starbucks!」店員拿著我點的冰茶給我並如此說道。

在以前,從來沒有一家飲料(咖啡)店會特別詢問客人對於口味的要求,更遑論客人的名字了,但是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互動卻是星巴克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書中特別強調的「星巴克精神」之一。

「勇往直前」一書主要是在記錄執行長ー霍華.舒茲(Howard Schultz) 第二次接管星巴克的奮鬥故事。 2000年ー2007年 的星巴克,在兩任的執行長的接管之下陷入了擴充事業版圖迷思,而不斷的擴店及盲目的追求盈利也逐漸地沖淡了原本星巴克的咖啡氛圍,也漸漸的偏離了當時霍華的初衷。

當災難性的金融風暴迅速拖垮經濟,當人們負擔不起高價位的咖啡消費,當速食業者紛紛打著提供平價咖啡的口號,當星巴克不再彌漫著動人的咖啡香,當星巴克不再擁有傲人的服務品質,那「星巴克精神」是不是也就蕩然無存了呢?它是不是就和一般街上看到的小咖啡店沒有什麼兩樣呢?也是因為在這樣子多方的壓力之下,終於在2007年初,星巴克創辦人ー霍華決定重掌政權,企圖帶領整個企業渡過那最艱困的時期並找回那最初的星巴克。

2009年六月底,我向店員道謝並接下了他遞給我的冰茶,同時,我也接收到了霍華花了將近兩年想要傳達給我們這些顧客的精神ー那最初的「星巴克精神」。

[Creation] 歸宿 – Home

Image Credit

在這杳無人煙的鄉野間,
女孩一個人低著頭不發一語地走著,
這是她從小長大的故鄉,
也是她第一次感受到內心悸動的地方。

走在礫石散落的小徑,
那令她溫暖的熟悉感陣陣襲來,
就像是一件厚重的毛絨大衣保護著女孩,
呵嚄著她,使她免於著涼。

淚,緩緩滴下,
女孩將她弱小的身軀斜倚靠在偌大的石碑旁,
彷彿是一支漂流在汪洋大海上的小船,
期盼找到迷失的方向,那指引著她回家的方向。

夜深人靜,
昏黃的燈光灑落在她的身上,
女孩笑了,
原來在這孤獨的夜,她並不孤獨。

黑夜,襯托著星辰,
石碑上的文字在星光及燈光的照亮之下清晰可見,
『民國癸卯陽月,○○○墓…』

那是一座,
只屬於男孩和女孩悸動的歸宿。

[Book Review] 最貧窮的哈佛女孩 – Breaking Night

Image Credit

在看完哈佛女孩的故事後,我深深的覺得,原來自己過的是如此安逸的生活!更明確的說,是如此被過度保護的生活。

從小,父母就常常為了我們煩惱東、煩惱西的,在我們餓的時候,熱騰騰的美食就會像神燈魔法一樣變了出來;而在我們疲累的時候,那無微不至的照顧則會從四方湧現,深怕我們會因此受苦受難。這,就是父母,就是家庭,也是我們的避風港。

但是我們口中的「父母」、「家庭」,甚至是「幸福」,對作者莉姿來說卻有著不同的定義。她的父母吸毒、酗酒,從小就讓她在三餐不繼的環境中生活,而每個月,她們只能仰賴有限的政府救助金「生存」。但,能夠和家人在那幾坪大的世界中生存,卻成為她口中的幸福,那經由毒品、酒精和親情交織而成的幸福。不過那深植於小女孩心中的幸福,終因許多現實的因素而崩壞了平衡,使她踏上了無家可歸的旅途,遊走在法律的灰色邊緣,並依靠著朋友的幫助努力的活下去。

也是在這樣艱困的環境,造就了她的早熟,提早體會了這現實社會的冷暖,也培養出那只屬於她的生存之道。而就在故事的尾端,她了解到了求學的重要,她想知道到底高牆另一端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所以她在 17 歲的時候立志要完成高中學業。而她,真的做到了,她靠著一張空白的成績單無時無刻激勵著自己,因為對她來說,這一張成績單代表的不僅僅是分數,也是一個全新的人生。因此四年的高中課業,她只花了兩年就完成了,除此之外,在預校的期間,她也遇到了眾多改變她思惟的老師,也改變了她接下來的一生。

正如莉姿所說的,『生命的價值在於你賦予它的意義』,世界上也沒有什麼為時已晚的道理,一切的一切都取決於自己的意志力。因此,只要持續一步一步地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那麼,實現夢想的日子終將來臨。

整本書,莉姿花了將近 80% 的篇幅巨細靡遺地描寫她年幼時的家庭及其心境上的轉變,因此我們可以很輕易地融入她這個角色,親身去體驗那些社會的黑暗面,深刻地去了解那「幸福」不斷瓦解但又組合的過程。

這些,是莉姿的人生經歷,也是我對於她的故事所做的詮釋,那剩下的,就是屬於你的嶄新故事,

你,準備好開始冒險了嗎?

[Book Review] 恐懼炸彈 – Fear Bomb

Image Credit: 1,2,3

我從來沒有看過九把刀的書,也從來沒想過要去看他的書,而壓倒最後一根稻草促使我去了解他的原因,竟是因為「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上映。因為這一部片白爛、搞笑的拍攝手法,讓我對這位小說作家感到好奇,到底他是具有怎樣的特質,能夠讓我(觀眾們)在電影播放的同時,回顧當初年輕青澀的時期,深陷在那虛幻卻又帶點身歷奇境的回憶呢?因此,就在「那」片放映結束的不久,我就跑到最近的誠品書局去尋找他寫過的各種小說。最後,我挑了這個很吸引我的「都市恐怖系列」中的「恐懼炸彈」。

就在我看完這一本書後,我心中最直接的 OS 就是「原來把空想的各種事物東湊西湊就可以變成一本小說了!」,這句話該怎麼說呢?其實很多時候一個人走在路上,心裡就會開始幻想一堆天馬行空的事情,例如說「當走過面前的斑馬線之後,就會因為我的腳踩出斑馬線五公分而使得整個地球失序,最後因為外星人看不下去而入侵,使得整個世界崩壞」等等之類的,不要笑,其實我這剛剛隨便想的例子就有些部分在整篇小說佔有很大的篇幅呀!

但是很多小說不是本來就這樣嗎?都是作者設計好整個小說的架構,然後再一一拼湊出整個故事?是這樣沒錯,但是我覺得這本書滿足了每個人天生具備的「想像力」,所以在看這本書的時候你一定會覺得很扯,扯到不可思議。但是儘管如此,整個故事還是有一個主線劇情,那就是「卡夫卡ー變形記」。

你是否曾經想過,如果某一天,你一睡醒的時候,人類建立的各種制度開始瓦解,你所說的「中文」已經不再是別人認為的「中文」,同學們都在用一種奇怪的「噪音」在溝通,但是不解的是,從他們的表情及肢體互動看來,一切都是這麼的自然,唯獨自己被這個群體,或是這個人類的世界,隔離在外,因此那油然而生的恐懼久久令你無法自己,但是,你卻束手無策。而這種恐懼,最後變成了一種「顛狂」,變成了一種潛在的能量,它類比成炸彈中的化學成份,被有心人壓抑在「容器」內而製造出了所謂的「恐懼炸彈」。

作者就是利用這種人類對於未知事物的恐懼及好奇心來穿插整本小說,因此,如果你是一個充滿想像力的狂人,整天開車的時候都擔心會被龜派氣功波掃到你的車尾燈,那這本小說一定非常適合你。

[Memo] GCST – The End

Image Credit

前幾天才剛參加了高中從來都沒辦過的同學會,誰也沒想到,把所有高中同學聚在一起的動機,竟然是因為大學畢業,在外地的同學才因此回到台北相聚。

真的很難想像,原本是在成功高中上課的白木高中生,卻在一眨眼間從成功大學畢業了。還記得在考完指考的那個暑假,當我一得知考上成大航太的那一刻,我就決定要轉系了,但誰也沒想到這個決定卻會影響日後的我這麼多(我還留著當時的志願序咧)。

其實我的大一也不是說過的這麼悽慘,不過也稱不上多有趣就是了,系上的大活動好像只有參加過一場和外系的迎新還有一次的夜遊看流星,其他的就都沒什麼記憶了。如果你問我平常在幹嘛,我還真的想不太起來,因為大一的課很雜,一個禮拜有二十幾堂課,而為了拼校內轉,所以很拼,我大學四年在總圖待最久的時間大概就是在大一的時候了吧 … 不過也因此在成大拿到了一個書卷獎還有微積分獎,算是很值得啦(我轉系之後就再也沒拿過了 XD)。

其實我已經忘記大部份航太系同學的名字了。在大一的時候,我住在光二而且是和工設系的同學一起合住的,所以講真的,我工設系認識的朋友真的比航太系多很多,之前也才剛參加完他們的畢業感性時間咧 QQ。

而因為大一的努力,讓我成功的完成高中時的夢想,轉到了資訊系。而現在回想起來,這真的是我大學四年做過最正確的決定…

繼續閱讀 “[Memo] GCST – The End”

[Javascript] Solve conflicts when using jQuery blockUI and datepicker

Image Credit

最近在開發專案的時候,因為大量用到 blockUI 及 datepicker,所以好死不死終於遇到了一個很神奇的 bug,這個 bug 會發生在你使用 modal dialog ,而該 dialog 內還包含一個 datepicker 的元素,這樣就會造成那個 datepicker 在選取年、月的下拉式選單(dropdown)時無法觸發。

但是這個很怪,沒有道理 DOM 都是正確的(年、月的 option 數目都是對的)但是卻打不開 dropdown,不過當我設定 option 內的 showOverlay 為 true 的時候,一切都正常了,因此判斷一切都和那個 showOverlay 的參數有關,所以去 Trace 了blockUI 的 source code ,最後終於發現了問題所在 …

https://gist.github.com/1058564.js?file=gistfile1.js

原來在 blockUI 運行的過程中,有這麼一段程式碼會綁定 mousedown / mouseup / keydown / keypress 的事件,這樣就會使得 datepicker 的點擊行為無法發生,這就是為什麼會有這個 bug 的出現。

所以目前比較好的做法,一個是設定 showOverlay : false (這會拿掉漸層背景,不過這通常都不會是我們想要的解法),另一個就是設定 bindEvents : false (讓 blockUI 不要 suppress 我們的點擊 event ),這樣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